本报记者 刘旭 本报通讯员 任爽豪资随配
“每天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述古籍文物背后的故事,是我最开心的事。”近日,在位于辽宁省阜新市的蒙古贞文化博物馆内,全国先进工作者海春生对记者说,从观众寻觅的脚步里、凝视的目光中,他觉得古籍文物有了生命,自己的工作也有了价值。
今年45岁的海春生是辽宁省阜新蒙医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他用20余年的光阴,将2万余部濒临散佚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3000余件少数民族文物“打捞”出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踏上民族文化保护之旅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车新村是一个蒙古族文化浓郁的村落。1980年,海春生就出生在这个村子。
2000年夏天,海春生得知当地一位老人家中存有清代中期寺庙中的老物件——法铃。首次见到时豪资随配,他感到“心脏像被草原上的马蹄踏过一样”。此后,他多次前往老人家中软磨硬泡,最终将这个老物件收入囊中。这也成了他踏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之旅的起点。
收藏文物过程中,海春生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指着展柜里的一个虎皮药包介绍说,为了这件文物,他曾驱车1000公里赶赴内蒙古“寻宝”。如今,这个被称为“马背微型医院”的文物,已成为镇馆之宝。
“民族文献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文化研究意义重大。”渐渐地,海春生开始将工作重点转向民族文献古籍的抢救、保护、收藏和整理。
2015年春天,在通辽市奈曼旗,海春生从一堆蒙尘的旧书里发现了蒙古族文豪尹湛纳希的著作《一层楼》手稿。虽然书页已经发黄变脆,但海春生一眼就认出了那独特的蒙古文书写风格。这部被学界称为“蒙古族《红楼梦》”的孤本,经内蒙古大学专家鉴定,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抄本,填补了蒙古族文学研究的重要空白。
从“暗室烛火”到“燎原星火”
一部民族古籍文献豪资随配,从纸张到内容、从字体到版式、从印刷到装帧,蕴藏着太多历史信息,包含了无穷的文化内涵……柔和的展陈灯光下,海春生娓娓向记者讲述着收藏的善本、孤本古籍,言语间满是自豪。
2015年11月,经过深思熟虑,海春生决定,将多年来精心收藏的1300余件蒙医药古籍及文物,无偿捐赠给辽宁省蒙医医院。面对别人的不解,他的回答朴素有力:“个人收藏只是暗室烛火,公开展示才是燎原星火。”
此后,在多方支持下,他相继主导成立了蒙医药文化博物馆、阜新市政协文史馆、蒙古贞文化博物馆、蒙医药古籍文献数据中心。如今,这些场馆已累计接待观众5万余人次。
“让古籍‘活’起来的秘诀是解码和共享。”蒙古贞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高亮向记者展示了《普济杂方》《中国蒙医药古籍珍本集成》等多本文献,这些都是海春生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挖掘和阐释古籍的研究成果。海春生已主持出版多部著作,汉译整理多部古籍,并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截至目前,海春生已向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捐赠文物、古籍文献累计3000余件套。
数字文献走上世界舞台
近年来,随着海春生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内蒙古民族大学等1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担任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也走出博物馆,亮相更广阔的舞台。
海春生坦言,民族古籍文献在保护和传承中的确存在一些困难。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起步较晚,民族古籍研究利用涉及文种较多,识读难度大,对专业人才要求很高,这方面的人才也相对短缺。
2022年,《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出台,海春生的事业也迎来了春天。近几年,他带领团队致力于蒙医药古籍的修复、整理出版及数字化加工,目前已有2195部蒙医药古籍通过专业设备完成数字化。
“我们将蒙医药古籍数字化后上传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能让更多人看到,还能助力蒙医药学创新发展。”海春生告诉记者,那些填补国内外研究空白的蒙、藏文文献豪资随配,正通过网络走向世界。
旭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