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公布了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名单。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上海工匠等诸多殊荣的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首席数据师兼张江中心数据管理组组长谢邦鹏名列其中。
“简单的事用心做,复杂的事创新做。”作为电力生产一线入选的杰出代表,谢邦鹏十多年来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世博、迪士尼、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等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在继电保护、配电自动化、综合能源服务及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生动彰显着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谢邦鹏
扎根 摘下博士帽戴上安全帽
2008年,26岁的谢邦鹏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面对多家知名企业的邀约,他牢记导师卢强院士“高学历人才应扎根一线”的寄语,毅然加入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成为了一名继电保护工人。
可初入职场,这位“三清博士”却很快遭遇了现实的挑战。那是2009年的春天,在第一次参与现场抢修工作时,面对开关柜故障,谢邦鹏仔细对照图纸,查找各个回路,却始终无法明确故障原因。一旁的工作负责人轻轻上推了一枚小开关。“你听天牛宝配资,没有轻微的‘哒’声响,应该是有个小的继电器损坏了。”问题瞬间迎刃而解。
不断落下的豆大汗珠,耳畔听不懂的上海方言,16年过去了,谢邦鹏仍清晰记得当时慌乱的细节。这件事让他深刻认识到,学历的光环在丰富的现场经验前不值一提,理论知识必须扎根实践。那几年的时间里,谢邦鹏成为了班组里拧螺丝最多、接线头最快、看图纸最细、做笔记最多的人。别人眼里避之不及的加班加点,在他看来却成了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
成为专业上独当一面的骨干后,“学霸”的本色让他又陷入了思考,除了一丝不苟地完成好工作任务,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呢?扎根一线为创新思路的萌发提供了沃土。在一次大电流试验中,由于缺乏合适的短接工具,临时采用的铝网线缠绕方式存在安全隐患。受妻子晾衣夹的启发,他结合实际工作,设计出可牢固夹持母排、“一秒接入”的专用短接工具。该工具后来被推广应用于迪士尼等重要用户的供电保障,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15年2月,“谢邦鹏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借助这一平台,谢邦鹏和他的创新团队实现了多项国内突破:开发首套配电线路动态增容系统,首次应用移动箱变旁路法带电更换柱上变压器,支撑建成国家电网首批数字化供电服务指挥中心。至今,团队已获专利授权百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编制标准10多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50余项。
谢邦鹏与同事一起改良电力设备
探索 助推能源服务转型升级
2018年天牛宝配资,国家电网首个“能源服务中心”在张江科学城揭牌。面对新战略与新需求,在没有任何已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谢邦鹏直面挑战,带领团队探索“张江之路”。
张江事、张江办、张江结。为了更好地推进属地化业务开展,原有的条线化管理模式需变更为属地化管理模式。张江科学城能源服务中心一口对外,全程跟进并解决客户的各种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打造“能源管家”品牌,将客户90%以上的需求“就地化、短平快”解决,让客户“少跑腿、更省心”。
“‘能源管家’的理念说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谢邦鹏说。作为传统型大型央企,如何在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技术支持、数字化手段等方面完成创新与改革,成为了谢邦鹏及其团队的关注重点。
“那时,为了了解用户最实际的需求,谢博带我们每天穿梭在张江科学城的大小园区里,走访调研了1000多家家企业,分析超8000条需求。”当时的团队成员、现任张江中心营业组组长郭璟说,谢邦鹏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基于客户画像的精准营销举措,细分客户群体,优化市场开拓策略,向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
在谢邦鹏看来,用能服务的优化,更需要通过数据推动一线效率提升。团队自主研发“掌上管家”智能移动作业终端,集成现场检查、客户服务、业务办理等功能,可以智能生成用能方案;打造汇聚电、水、燃气等多源数据的智慧城市能源云平台,构建涵盖运营、碳排放、能效3大类19项指标的评估体系,为政府与企业提供能源监控、分析和管理服务。
“如今,光伏、充电桩等新型源荷接入配电网台区规模日益增加,台区谐波污染、电压越限等问题频发,对电能质量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更高要求面前,谢邦鹏又决意提供更优的服务:用一套轻量化电能质量监测及治理方案,来有效提升台区电能质量管理效率与水平。
谢邦鹏带领团队在变电站内查看设备运行状态,并收集数据
传承 从劳模工匠到青年硕博
留下张江科学城能源服务中心的累累硕果,带着技术与管理经验,谢邦鹏又扛起了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旗帜,让传统运维和服务焕发新活力。
为解决青年员工缺乏一线经验影响创新的问题,他牵头成立公司数字化转型与协同创新中心——大家更习惯叫它“硕博工作站”。通过机制创新和组织学习,谢邦鹏与新人们围坐一起,将毕生所学、所观、所感无条件地与硕博工作站里的新人们分享,“传说中的劳模”瞬间变成“隔壁老谢”。
青年硕博们带着算法和脑洞涌进来,现场经验与前沿技术在会上反复碰撞,难题被拆成任务、任务被切成清单,协同攻关的齿轮就这样悄悄咬合、提速。
一次探讨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时,加入硕博工作站不到一年的王佳裕提出“结合虚拟电厂促进清洁能源利用”的设想,“很不错的想法,利用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引导企业多用低碳电,在技术上可行,我们要考虑同浦东临港特色的虚拟电厂机制结合并进行试点!”谢邦鹏当即给予肯定,“但国内没有先例,我们务必要把方案想细想全。”面对国内首次尝试的技术挑战,谢邦鹏召集科技、营销、调度等专业骨干组成攻关团队,确定最终启动方案。2024年6月6日,国内首次基于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的低碳虚拟电厂精准响应成功实施,60家企业参与,本次响应完成减碳1.047吨,为用户企业降碳、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开辟新路径。
两年间,硕博工作站从22人扩展到60余人天牛宝配资,研究领域由5个增至10个,覆盖数字全息电网、虚拟电厂等关键技术。团队牵头编制数字孪生领域IEEE国际标准,立项低碳需求响应领域ITU国际标准,培养出上海市首席技师、国网劳模及国际标准化青年人才等多类高端人才。
旭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